查看原文
其他

借调3个月实则干一年,违规借调怎么治

朱昌俊 澎湃新闻评论
2024-09-07
   

       借调乱象既是值得注意的“灰色地带”,反映了编制资源分配上有待进一步精准化的“弹性空间”。



丨 朱昌俊


“我们街道人口约6.5万,干部只有23人,此前被借调走4名干部,大家的工作量与负担都增加了不少”“本来借调3个月,但后续又有其他专项工作,直到一年后才回……”


据《人民日报》7月8日报道,为破解干部借调衍生出来的一些形式主义问题,今年全国多地不断严格借调程序、规范借调干部管理。


干部借调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上下级单位之间的交流,有利于提升借调干部的工作经验,推动相关工作。但一段时间以来,有的借调单位对借调干部管理不够规范,存在超期借调、任意借调现象;有的借调干部既要承担借用单位的工作,还要完成借出单位的任务,负担较重。


早在前几年,就有媒体报道,借调乱象丛生,俨然成了一种新型“机关病”。这些乱象不仅使基层人才流失,加重基层负担,还成为“关系户”调动升迁的暗道,甚至暗藏腐败。面对这种“病症”,今年从中央到地方,都提出要着力规范借调。如中央一号文件就明确规定,县以上机关一般不得从乡镇借调工作人员;各地也开展了一系列的规范借调和对违规借调的清理工作。


要在根本上杜绝借调乱象,不能止于政策上的原则性要求和暂时性的清理。要知道,几年前,就有不少地方对违规借调开展过力度不小的清理工作,然而这一问题再度引发中央重视和社会关注,说明它依然尚未根治。


对此,至少有两个方面值得重点关注。


其一,要针对借调,出台更明确的制度性规范。众所周知,借调多为上级从下级借,也有权重的部门从权轻的部门借,这意味着“被借调”的单位几乎是没有“拒绝权”的。所以,借调的规范,必须要依赖于制度的力量。比如,一个部门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有资格向外借调人员,需要履行怎么样的程序,是否要向上一级部门报备,由谁来监督等,这些都应该公开化、明确化,不能让借调变成借调方和被借调方两个部门、单位之间的“私下协调”行为。


其二,要对编制资源进行更合理的分配,尽可能铲除滋生借调的土壤。这一点,特别在近几年新一轮机构改革的背景下尤其具有针对性。众所周知,本轮机构改革的特点之一,就是在控制编制总量的基础上,进一步将编制资源向基层和一线倾斜。但这个过程中,也要防止因为配合完成改革目标而出现“一刀切”划定编制资源的情况,进而影响到一些部门的实际用人需要,从而加大“向下”违规借调的冲动和需求。


各部门的编制资源安排,既要符合总量控制的原则,也要从实际出发,依据权责来进行精准合理分配。如果表面上编制资源是优先给到了基层,实际上却又通过向下借调来“补充”,这未尝不是另一种形式主义,不仅无法真正体现对基层的重视,反倒滋生出借调乱象,也显然不是机构改革所追求的目标。


因此,机构改革中,编制资源和人事的分配,一开始就要严格考虑不同部门编制资源的合理需求,实现动态优化、权责匹配。


说到底,借调乱象既是人事管理上值得注意的“灰色地带”,也反映了编制资源分配上有待进一步精准化的“弹性空间”。它事关基层负担、治理效能乃至人事安排的严肃性,在规范上还是需要多管齐下、强化系统性思维。




编辑|王磊

排版|甘琼芳   实习生|杨喆

澎湃评论独家稿件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

推荐阅读


点击下方名片,关注我们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澎湃新闻评论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